片上系統開發方獲取IP核后,在采購前將進行一次評估。這期間影響關鍵性開發的IP核功能質量問題在大體上會被剔除。在幾乎所有一級、二級以及部分三級廠商在完成初步預算編制后,會組織一個工程小組花2至4周進行校驗、測試,在自己的系統上探索IP核的性能與功能性。
隨后是合約流程(ContractualProcess),就在主要項目開始、核心部署之前。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Tier1供應商都有極為嚴格的內部IP標準(封裝、運送、測試、驗證等等等等)。
但這些標準并不是用戶公司強加給供應商的,它們關注的是“你有什么東西,整合工作需要些什么”。如此缺少來自用戶公司的壓力甚至算得上是偶然,因為這些公司內部的IP標準沒有被統一。這樣無疑降低了供應商的負擔,但不幸的是,它會影響質量。
大體上說,在這些用戶公司里推行內部標準的中心研發組往往被認為與整合需求和片上系統開發團隊的運作脫節。業界采用這種脫節的評估流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護”片上系統開發者,特別是避免質量問題的增長。但這樣無法確保避免全面應用需求相關的問題,也無法保證用戶社區能夠做出積極主動的評估。
最值得警惕的是被浪費在這個流程引入上的重復性勞動,這全都是因為缺乏業界合作與標準分享。和通常認知相悖的是,版稅(Royalty)與授權費(licensefee)之爭在IP核銷售中不是主要障礙。供應商要么有能夠讓客戶愿意支付版稅的IP核,要么沒有。沖突在采購流程里就已經解決了。
此外,評估/采購流程一般在片上系統開發工作核心之外完成。因此,當前造成合同延遲最嚴重、最普遍的問題往往是IP版權相關認定方面的細節和賠償等等。在亞洲買方與西歐賣方交易時尤為常見。
IP買方的采購環節技術評估階段一般為期2-6周,整個采購結束一般還需要再過3個月。軍事訂單的整個流程更是要3-6個月。供應商常有的抱怨是采購方不愿為提高質量埋單,低質量的供應商往往能夠憑借低價格中標。
未來5-10年可能會有什么變化?
很難不去展望片上系統IP和供應商基礎的拓展。供應商為了增加產品價值、搶占音視頻多媒體市場空間,將會持續增大IP區塊或IP子系統。
大量現有獨立IP核將隨軟件、驅動和debug方案等產品一并提供。加工廠很可能會依托自己在價格、產能上的優勢拓展業務,拉近自己與IC原廠的關系。